昆明配资最快的方法组建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打头阵”。由沪苏浙皖通过协同立法形成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为长三角协同创新提供法治保障。此次协同立法也正是建立在前期探索基础上的制度化成果。
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策源地,长三角将协力建设科创共同体作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21年至2024年,长三角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4项,占全国45.8%,其中近1/4为区域合作项目;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国内发明专利中,合作申请达9545件;2024年,三省一市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了1.45倍。
共蓄战略科技力量,高能级创新平台聚合力
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支撑,全力锻造长三角的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为此,三省一市正在加快整合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包括强化基础研究统筹布局和联合攻关,创新共同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
国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和平台设施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进一步释放其潜力,发挥一体化发展的协同优势,长三角正探索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和支持机制,加快区域内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合力。
图为“上海光源”。(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方面,“上海光源”与“合肥光源”强强联合,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使得长三角的“两束光”辉映出了新光芒。在量子计算方面,安徽本源量子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合作,开拓“量超融合”先例,为前沿技术探索与产业应用提供创新基础设施。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南京大学、浙江中电海康、安徽科大讯飞等创新主体共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此外,作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已在长三角区域布局专业研究所、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载体105家,孵化培育146个引领性重大创新项目落地长三角,平台能级持续提升。
跨省域共建高新区,“揭榜挂帅”联合攻关
几天前,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联手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招商会,和以往毗邻地区产业发展常常出现“内卷式”竞争不同,参与此次招商的两区一县,讲“分工”重“联手”,企业可自由选择落户方向,对接创新资源,为后续发展壮大打开空间。三地之所以有如此默契,关键是长三角打破行政区划,组建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
图为地处长三角示范区跨省高新区内的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文汇报记者 张伊辰/摄)
身处全国第一个跨省域高新区,两区一县可以联手的绝不止招商。根据新近发布的关于推动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三地将强化改革集成、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域协同、强化要素互认共享等,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联手建设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是长三角共谋区域创新协作机制的又一次探索。此前,科技部会同三省一市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探索以“揭榜挂帅”形式,组织跨区域联合攻关计划。2022年以来,面向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征集企业需求329项,对外发布重点需求89项,立项支持64项。2024年以来,以联合攻关项目为牵引,启动建设两批共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基础研究)项目,立项支持15项,开展面向产业应用基础研究的“同题共答”。
企业出题政府选题联合答题,走通创新闭环
我国碳-13同位素制备近日取得重要突破,华谊集团下属上海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套碳-13同位素多塔级联低温精馏工艺技术,有望彻底打破海外公司对我国碳-13供应常年垄断局面。该技术的落地生产,是在安徽海素新材料公司的产业化装置上实现的;而作为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诊断的重要成分,首批国产高丰度碳-13一氧化碳,可能率先在江苏医院应用。这意味着,沪苏皖协同推动这一关键新材料走通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闭环。
图为上海化工院实验室。
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长三角协同创新的重要支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在这方面,长三角正在尝试企业“出题”、政府“选题”、联合“答题”的跨区域协同路径。
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券为抓手,三省一市共同探索跨区域联合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帮助跨省“校企协同创新”降低门槛。目前,跨区域服务平台已纳入大型科学仪器49518台(套),仪器总价值超590亿元。长三角创新券已为区域内企业兑付科技服务逾7000次,服务总金额超过5.5亿元,其中创新券支持超过1.8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
在G60科创走廊,沿线九城市GDP占全国1/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13.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11%,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12%,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14%,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1/5,区域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城市集群前列。基于科创走廊的协同机制,九城市中已有1800余家企业被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成功对接中国商飞。
在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另一条“黄金带”上,上海市普陀区正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打造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既围绕重点院所企业组建创新“链式联盟”,也注重畅通小微企业技术转化渠道。近期,他们推动区内孵化企业智康加机器人对接南通、常州等地供应链,使其研发转化成本降低约45%。
睿迎网-重庆配资炒股-最安全的股票杠杆平台-股票股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股票配资杠杆首先是在2024年11月
- 下一篇:没有了